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苏州高新区工业经济半壁江山是新兴产业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2:54:22
点击: 1635

  在刚过去的一年,苏州高新区在实践中形成了“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法治保障”的发展思路。全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数据显示,去年高新区新开工项目175个,新投产项目28个。完成新兴产业产值1355亿元,增长1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2%。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量质量不断提升

  去年,高新区狠抓项目建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0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8亿元,增长12%;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1亿元,增长18.2%,其中工业投资160亿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增长10%。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进一步推进了区镇联动,实施了科技城和东渚镇、西部生态城和镇湖街道“区镇合一”改革。完成了苏州西部生态城、苏州科技城管理机构“三定”批复,浒墅关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服务业发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教育文体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国企改革成效明显,苏高新三大公司在理顺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模式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了“苏蒙欧”班列、方正苏高新港等进出口通路建设,促进了物流企业扩大国际分拨配送业务。苏盐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面推进了老镇改造、“城中村”改造进度,已拆除民房4023户、企业317家。重点工程如南环快速路西延、中环快速路高新区段稳步推进,苏南运河改造、马涧路西延、中心城区道路“三线”入地等工程进展顺利,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完成铺轨,2号线开始规划设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使“三集中”、“三置换”向纵深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率提高5个百分点,镇村企业向工业园区、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度均超过80%。通过出台政策、增加投入,新增富民载体3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村均集体经济大幅增长。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去年,高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抓好70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项目175个,新投产项目28个。预计完成新兴产业产值1355亿元,增长1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2%。新一代电子信息迈上千亿级台阶,晶端显示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产值翻番;医疗器械产业产值保持20%以上增速,医疗器械产业园成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协鑫光伏产稳销旺,阿特斯在海外建厂,光伏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有轨电车1号线“全国第一”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易程、克诺尔、浦镇公司、德国汉宁卡尔等项目相继入驻,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形成。该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全市首家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七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狮山路沿线龙湖时代天街、金鹰商业广场等8个总投资230亿元的重点项目全面开工,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接包执行额列全市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二期项目开工建设,中科院地理所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实质性启动,浙大工研院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

  此外,全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2万件,发明专利占比达37%。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48亿元。全国股转系统路演分中心落户高新区。该区还成为全国首家“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区累计集聚各级领军人才380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32人,省“双创”人才47人,省创新团队7家,科技创新团队数量列全市第一,以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区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国家批准。

  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环境质量逐步优化

  去年,高新区深入开展绿色高新区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宕口复绿,新增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50%。“绿色生态小镇”启动建设,太湖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守护蓝天工程”和数字化环保工作积极推进,“四大整治、四大提升”行动成效明显。浒墅关镇、树山村分别成为全市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示范点。推进了万企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实施水污染减排项目5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3个,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5。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帮助4409名失地人员实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988个,区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区医保纳入市居民医保。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279套、限价商品房300套,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竣工1041套。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狮山南片学校、浒墅关开发区秦馀小学、新区实验幼儿园等学校建设加快。科技城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期、第七人民医院扩建、东渚和镇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全市最大合资医院明基医院建成运营。

  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玉山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全区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综合测评指数在城区名列前茅。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试点工作,建立苏州城区首个区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全区接待来访人数下降17.4%,被评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区和社会治安安全区。

作者:薪萱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