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鼎韬观点:新金融新服务新后台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0:49:15
点击: 819

  在技术推动、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下,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和新趋势,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改革升级,以及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金融产业的传统规则和界限,新金融在运行机制、机构形态、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金融”时代已经来临,并推动金融服务与金融园区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鼎韬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沙琦

  一、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金融发展趋势

  在人类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全球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变革,并引发了相应的产业革命,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及进程。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袭来,全球的经济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所有产业几乎都在实现IT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和新趋势,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改革升级,以及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金融业的传统规则和界限,“新金融”时代已经来临。新金融在运行机制、机构形态、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产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混业化

  在金融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之下,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表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相交叉渗透,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金融机构同非金融机构的跨界合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未来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将由垄断竞争转向合作共赢,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金融与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与咨询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金融跨界进入电子商务,搭建网上社区平台等等。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提供综合化服务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而随着诸多非金融元素的涌入,开放型、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将逐渐形成和确立。

  (二)产业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日益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相互影响和促进,逐步走向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各种壁垒及障碍进一步消除,在业务活动中各种交易工具、交易市场、资金价格、结算汇兑、货币种类等趋于一致或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各国间的金融活动也将更加频繁,国际的金融机构向中国转移,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都将成为大势所趋。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加快我国金融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政策修订以及监管体系完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成熟及广泛应用,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金融客户通过网络、手机等线上方式和自助设备就可以完成各类金融服务,因此对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和柜台的依赖减弱,自助服务正在迅速替代传统的柜面业务,自助服务设备明显增多、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交易量也明显增多。现代的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电子金融+自助渠道+物理网点”的立体客户服务体系。未来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和发展上将进一步由物理网点向虚拟网点、自助服务转变。离行式自助机构、社区自助机构(自助终端)为代表的自助渠道,网络金融、手机金融、Ipad金融为代表的电子金融,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金融,以及以远程视频柜台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等,使自助服务、在线服务成为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交易和服务的重要渠道,金融业发展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

  (四)技术工程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面推动了金融机构信息化进程,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已实施金融技术工程,即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地解决等等。目前金融机构对技术工程的重视度普遍提高,并且在金融改革的压力之下,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金融机构的科技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加强信息保密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技保障的分级、分类管理,推动部分科技保障工作向社会化外包转变。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数字金融、移动金融等新领域被不断开发与拓展,也为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向。

  (五)竞争市场化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市场化为核心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体制市场化、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经营市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化等目标。随着市场化的演进,金融机构将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经营,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企业试水金融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降低成本、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和风险把控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全面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

  (六)发展范围化

  随着金融市场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传统的利润来源已不能支撑自身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必须要改变其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从重视资产的规模经营,转向客户群体与市场的范围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在针对客户群体的竞争中,金融机构将摆脱依赖于单一产品或渠道优势的传统做法,运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来扩大客户群体。一是利用各类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搜寻目标客户,提高营销客户的效率;二是通过网络金融服务,打破营业网点地域和业务营销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对金融服务的限制,实现对大范围客户的有效服务;三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巩固客户群体,而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

  二、新金融背景下的新金融服务外包和新金融后台

  新金融时代推动下,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和金融后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首先,金融服务外包的经营模式、服务范围、提供手段等都围绕金融业的新需求而发生了改变。金融服务外包正从单一服务模式向供应链模式转变。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从单一的金融服务提供商逐渐转变为金融服务集成商、金融服务平台商、金融服务创新商及金融服务体验商。新金融服务外包将围绕多元化、平台化、数字化、一体化、社会化等趋势实现转型和升级。

  (一)以业务延伸为核心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面临服务智能化、技术工程化等趋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机构亟需整合内外资源,推动商业模式改革和产品升级,从而为金融服务外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金融业的变革,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整体呈现由低端向高端、后台业务向前台业务、非核心业务向核心业务延伸拓展的趋势;在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全球的金融机构为分散经营风险,最大化降低成本,将大量的业务外包到中国,跨国金融企业的外包市场有待深层次挖掘;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也由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向所有开展金融业务的企业,电子支付、财富管理咨询、金融社交等等都将成为其合作伙伴。总之,在新金融的发展和引导下,金融服务外包也将呈现以业务延伸扩大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二)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平台化金融服务

  在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下,平台化既是金融机构的需求,也是金融服务商的主要服务方式。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混业经营等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平台化服务提供了多种可能。在云计算的浪潮下,基于“云”平台和“云”模式的“云外包”日趋成为外包行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外包企业将建立标准化的统一的外包服务处理平台,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将服务集成到统一云平台上,在数据库里面进行统一处理。这种全新的外包服务及交付模式的出现,将给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移动互联平台成为当前金融机构争先开拓的新领域,移动APP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成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重要业务版块。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技术应用正在推动整体行业的平台化发展进程。

  (三)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一大基石,是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对金融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即为数字金融。数据正在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机构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将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从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金融服务外包也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内仅有少数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业务,且业务领域较为低端。随着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金融服务也将实现加速发展。

  (四)以集成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金融服务

  面对宏观经济及金融业的大变革、全新的特征和趋势,尤其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金融机构不再单一满足于供应商的一项服务或一个产品,它们更倾向于寻找具有安全性、可信赖性和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同时,着眼于自身的升级和持续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商也正在寻找拥有更高附加值,能够实现更高利润和长期合作的对象。因此,以集成服务为主要方式的战略合作成为金融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集金融后台建设、维护、更新和优化服务,集信息录入、数据分析、客户挖掘、市场销售等各业务链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主流。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在长期合作中实现从简单的承接服务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

  (五)以个性定制为核心的社会化金融服务

  为适应金融机构服务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也正在向着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及解决方案方向前进,网络社区、众包都将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整体行业将呈现明显的社会化特点。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外包商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或者实行产业链的全面覆盖,或者在某个领域做专做强,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构建具有标准化的平台和流程的服务产品,根据为客户实现的业务绩效,并结合所应用的技术产品来实现外包项目的价值。此外还要增加社交媒体等手段,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或自建社交平台,实现与客户资源共享,并广泛利用社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目前社会化已初见端倪,未来随着金融机构的精细化需求和开放性程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社会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其次作为支撑一个地区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载体,金融后台也随着新金融以及金融服务外包的各项新特征和新趋势呈现相应变化。未来新金融后台构建的核心是适应新金融及新金融服务外包的变化,从产业以及企业升级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整合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核心要素,打造以安全为核心主题的产业环境,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商的良性互动,在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物理载体基础的同时,重点培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及氛围,形成标准化的协同的金融服务外包生态体系。具体特征为:

  (一)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城市及园区功能完善

  随着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变革时代的来临,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成为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新金融后台首先具备的能力就是创业创新氛围的培育能力,通过风险投资制度、产学研结合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孵化和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原生企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上市,塑造积极宽容的创业及创新文化,为本地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融资环境的构建

  资本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任何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及成熟都离不开完善的融资环境。尤其是对处于技术、市场及产业快速变化的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而言,风险资本的及时切入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以及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壮大,从而影响整体产业的发展路径及走向。因此,为了推动整体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多样化及持续发展,新金融后台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及机构,以风险投资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对接为己任,快速构建起完善的区域融资环境,从而为区域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九通一平”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及科技园区的发展进入智慧运营阶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的核心的新产业环境是新金融后台的基础。这要求有高速的互联网承载,持续供应、智能操作的水电气热保障、无限制的交通通讯条件,开放创新的城市/园区管理服务等等,全面实现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推动城市/园区成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四)以安全为核心的产业环境的打造

  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企业尤为看重的产业要素,尤其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安全的敏感度更高。中国的金融机构发包不积极,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缓慢,安全和信用是其中的最大阻碍要素之一。因此新金融后台要以高度的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信用评级制度、科学的金融服务外包流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健全的法律体系等等,能够代表几乎所有产业安全体系的最高标准。

  (五)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人才供应体系

  新金融业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新金融服务外包服务的变革,同时也对金融服务外包服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放大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新金融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迫切需要既熟知服务外包,又深度了解金融行业并具有高度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包括新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市场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新金融后台需要全面整合高校、培训机构、招聘派遣等人才服务企业等相关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区域人才教育-培训-服务-企业链条的持续完善,推动可持续的区域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人才支持体系的成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合作模式创新等路径,解决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同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供产业适用人才的城市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鼎韬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沙琦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