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4G战略的纷纷推出,十几家虚拟运营商的蓄势待发,很多人的手机快速进入4G模式,而4G快速的网络能力也让人们大呼过瘾。但是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推进形势以及国外先锋的经验来看,4G的普及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
除了网络、终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因素外,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横亘在4G快速普及的道路上。4G让移动互联网提速的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应用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高潮,但在目前“粗放型”发展模式下,运营商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作为用户,我们无法解决产业方面的问题,但对于一些安全风险我们不得不去逐步认识,以建立起较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
手机支付安全风险与日俱增
“手机收到验证码短信后,瞬间被转走数百元”,这是成都市民冯小姐的遭遇。由于使用的是安卓手机,并且手机中下载的银行客户端软件被内置了病毒,银行账号和密码被窃取,导致银行卡中的钱被犯罪分子轻松盗走。
金山毒霸安全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方手机支付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2万亿,用户数达到了1.25亿,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手机支付也正在面临日渐严峻的安全问题。金山毒霸安全中心分析发现,从2013年年初至2014年2月,针对移动支付工具的恶意攻击表现极为突出,增长了312%,受害者损失大大超过以往。
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使用手机支付,犯罪分子也研发出了更多针对手机支付的病毒和恶意软件。比如一种名为“验证码大盗”的手机病毒,攻击者不需要拥有用户的手机,仅需要通过网购钓鱼等手段获取用户的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信息后,再利用“验证码大盗”截取用户的验证码短信,就可以重置网购支付密码,盗取用户账户资金。
为了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现在的手机支付越来越便捷。但是在便捷性提升的同时,安全性却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同时,针对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行为,相关的恶意攻击的数量也呈现几何级增长,令人防不胜防。对此,安全专家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认识密码管理的重要性,确保邮箱、微博等关键网络服务不重复使用密码;二是安装安全软件防止木马病毒的入侵;三是尽量访问网购官方网站,防范钓鱼网站。
致命的位置泄漏
位置服务、定位功能,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就成为广受用户欢迎的业务。导航、查找周边、商户推荐等建立在位置服务基础上的各种应用风生水起,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凡事总有两面性,位置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是当位置信息被不法之徒掌握后,就有可能给用户带来危险。
去年,某高中女生失踪,次日凌晨其遗体被发现,经现场勘查鉴定系他杀。网友发现,该女生生前经常在微博上晒自拍照,并附带位置信息。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网友,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信息时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避免过多定位自拍,女性尤其要注意。
无独有偶。根据外媒报道,2012年澳洲某女孩在Facebook上贴出了自己帮祖母数钱的照片,结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很快,小偷通过该女孩发布的位置信息,找到了她家房子的具体位置。晚上11点,两名蒙面劫匪就持作案工具进入这所房子,他们将屋内现金洗劫一空后扬长而去。
根据美国某调研机构的调查,9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网络上分享了太多信息,很多人对于能够确定某人所在位置的地理定位服务感到担忧。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分享和欢乐:人们在陌生的地方能够借助位置服务来寻求帮助,在旅途中可以与亲朋分享自己的行程,这些都很好。然而,在社交网络上,用户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和透明的,如果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自身所在位置这样的关键信息被不法之徒获取,就有可能给用户自身安全带来危害。所以,如何更好地使用位置服务,同时保障位置信息的安全值得业界思考。
“有毒”的二维码
自二维码成为O2O模式中“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之后,这个小小的黑白方块便迅速走红。首先,二维码容量大。以目前流行的QR(Quick Response)码为例,它能够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容量高了几十倍。其次,二维码成本低。在读取用户一端,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并下载一个软件就能识别二维码。当前,二维码的应用方式主要有数据识别、解码上网、解码验证、形成购买等。
成本低、易读取,这些都是二维码的优势。然而过低的门槛,也让二维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新版火车票上就印刷了二维码,一是为验证,二是为防伪。在新版火车票推出之初,用识别软件扫描车票上的二维码之后,会得到包含身份证号、票号、开车时间在内的一连串信息,对比后信息一致,则为真票,否则就是假票。这看似为乘客提供了简单的验真伪方式,实际上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任何人拿到火车票都能够顺利地得到乘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针对这一情况,铁路部门做了改进,对二维码进行了加密,用软件扫描之后无法得到详细信息。同时,对一些软件也进行了升级,使其无法扫描信息。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