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正在凸显,互联网主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和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行业经验、渠道、网络、产品认知等壁垒让传统消费互联网巨头在这个新领域的优势不再,并购、合作、自主发展成为其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主要方式。
未来产业互联网中的龙头企业将影响到信息、交易、定价、流通各个环节大数据的把控,互联网+金融+X的全新商业模式将在各个产业环境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公司。
产业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产业互联网事关国家重点产业安全,关系到核心产业能否弯道超车,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消费互联网巨头优势不再
1995年被称为世界互联网商业元年。在这20年中,以消费为主线,互联网迅速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消费互联网从提供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发端,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智能终端的普及,目前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绝大多数的消费需求,包括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在线旅行等行业获得极大的发展,并从中诞生了多个巨头型企业。
经过20年的发展,消费互联网的渗透率极高,用户数增长已经放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6.18亿,同比增速下滑至个位数,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限。
从竞争格局角度来看,大多数细分行业的洗牌已经完成,拥有资本和先发优势的巨头在行业类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格局走向稳定,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
当前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呈现BAT(百度、阿里、滕讯)三国演义之势,三方基于搜索,购物,社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实力范围。由于三家均在各自的领域里已经做到极限,相互渗透成为必然的选择。
2013年BAT三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速扩张,分别以娱乐、搜索、电子商务为中心,移动互联网为扩张主线,通过投资并购加速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生态体系。
百度无疑是2013年最大的买家。围绕移动、O2O和LBS生活服务、中间页战略等,百度投资超过30亿美元,进行了超过17起的投资或收购。
在其驾轻就熟的电商产业链上,阿里巴巴的投资走向了更为基础的领域。在物流领域,除了据称投资规模达3000亿元的菜鸟物流网,还有28亿港元战略投资海尔集团(日日顺物流);此外阿里还投资了1家网店SAAS服务提供商“360Shop淘店通”、美国体育用品电商Fanatics等。
相对于阿里,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加速并购,腾讯借助微信率先抢占一张移动互联网门票,并由此涉足移动支付、理财、游戏、地图、电商以及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轻松搭建起了新的生态体系。腾讯重量级投资大众点评和搜狗,一方面弥补了自身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微信生态系统。
不过,阿里和腾讯虽然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牛气冲天,但在产业互联网应用的尝试并未取得很好效果。由于BAT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将不再明显。
2007年1月马云在上海宣布先期投资1亿元的阿里软件正式成立,全面进入企业商务软件领域,这也是阿里巴巴旗下第五家子公司。2009年3月阿里软件宣布将投入十亿元巨资,向中小企业推广管理软件,并承诺未来三年免费,目标是在三年内使中小企业管理软件普及率从10%提升至40%。在国内8家银行的支持下,阿里还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无抵押低息贷款计划“钱掌柜”,计划贷款总额超过60亿元。
然而,2013年3月阿里巴巴关闭钱掌柜并终止提供相关服务。阿里巴巴在企业软件市场开拓受挫,最终选择与软件商合作。2013年12月,阿里巴巴宣布拟与金蝶合作推出针对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专业级财务管理软件。
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的改造。产业互联网可形成更高的生产、资源配置以及交易效率。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已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硬件环境来说,消费互联网的普及是由个人电脑、智能终端、网络连接成本的下降所推动,而产业互联网的突破是由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所推动。
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企业虚拟化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初,ERP、CRM、OA等运营管理软件陆续面世,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开启了企业的虚拟化进程。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线上采购与销售通道,尤其是经过2003年和2008年两次关键拐点,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大幅提升,几乎成为企业“标配”,且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深入,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撮合,开始向集信息、交易、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演进。据统计,2013年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规模高达6.8万亿元,企业用户为1850万。目前,部分企业已经推动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
编辑:陈佳璐